本节药物性多寒凉,有清化热痰之功,部分药物质润,兼能润燥化痰,部分药物味咸,兼能软坚散结。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,如咳嗽气喘,痰黄质稠者;若痰稠难咯,唇舌干燥之燥痰证,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;痰热癫痫、中风惊厥、瘿瘤、痰火瘰疬等,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。临床应用时,常与清热泻火、养阴润肺药配伍,以期达到清化热痰、润燥化痰的目的。
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、润燥化痰药,寒痰与湿痰证不宜使用。
明代《本草纲目》
以前的历代本草,皆统称贝母。至《本草汇言》
载贝母有“川者为妙
”之说,清代《轩岐救正论》
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。川、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之功,基本相同,但前者兼甘味,性偏于润,肺热燥咳,虚劳咳嗽用之为宜;后者味苦,性偏于泄,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咳嗽用之为宜。至于清热散结消痈之功,二者共有,但以浙贝母为胜。此外,平贝母、伊贝母在部分地区亦作川贝母用于清热润肺、化痰止咳,但无散结消痈之功。湖北贝母的药性功用与浙贝母相似。土贝母的解毒散结消肿之功类似于浙贝母,但无清热化痰止咳功效。
竹茹、竹沥、天竺黄均来源于竹,性寒,均可清热化痰,治痰热咳喘;竹沥、天竺黄又可定惊,用治火热或痰热所致惊风,癫痫,中风昏迷,喉间痰鸣。然竹沥性寒滑利,清热涤痰力强,惊痫中风,肺热顽痰胶结难咯者多用;天竺黄化痰之力较缓,但清心定惊之功较好,多用于小儿惊风,热病神昏抽搐;竹茹长于清心除烦,多用治痰热扰心的心烦失眠,并能清胃止呕,用治胃热呕逆。
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化痰,治疗肺气上逆,咳喘痰多,常相须为用。但白前性温,祛痰作用较强,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;前胡性偏微寒,兼能疏散风热,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。